【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党建领航聚合力,技术赋能护民生
当前正处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环境中心坚决扛牢防汛救灾政治责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及“防灾胜于救灾”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党建引领,使命在肩勇担当
咸宁市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易发频发。截至7月底,地质四大队环境中心在全市查明地质灾害隐患395处,直接威胁人口8828人、财产4.67亿元。面对防汛抗灾严峻形势,地质四大队环境中心党支部提前谋划、高效统筹,成为全队“一盘棋”推动地灾防治工作的“指挥中枢”,研究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驻县包乡工作方案,申请成立了以地质四大队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的8名专家机动组和由5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驻县包乡工作组,组织中心精锐力量奔赴一线,分解任务、压实责任,中心26名党员冲锋在前,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地灾防治工作中,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
技术赋能,科学防治显成效
强化应急演练,时刻紧绷安全弦。4月14日,地质四大队环境中心党支部选派3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在咸宁市通山县举行的全省首次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综合演练,286名参演人员动用112台(套)高科技设备,上演一场“科技+人力”的抢险救援行动,进一步夯实基层防灾力量。此次演练是全国首次以“双控体系”为核心的全要素实战演练,提升了“六员共管”机制下隐患点精准处置与风险区动态管控相结合的防控能力,为咸宁汛期防灾积累实战经验。
强化监测预警,织密安全防护网。地质四大队环境中心党支部对全市141个地灾隐患点布设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可对灾害隐患点进行全天候不间断实时监测,一旦发生位移、裂缝、倾角加速度等现象,能第一时间发出预警通知,用科技力量为地灾防治决策提供科学技术依据。同时,针对条件复杂的隐患点,引用无人机自动巡查、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和人工监测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针对小型隐患点,依托属地村委会培训群众担任“群测员”,学习简易监测手段,形成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的立体网络。
加强巡查排查,守护群众生命线。入汛以来,地质四大队环境中心党支部党员干部职工闻“汛”而动,组建24小时驻点值守队伍,值守人员顶风雨、踏积水,奔走于地质灾害现场和隐患点一线,在恶劣的环境中开展应急调查、踏勘监测,准确确认险情及定性,为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划定滑坡范围及灾害趋势预警预判等提供专业建议。截至7月底,参与咸宁6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巡排查890人次、409点次,协助地方采取设警戒线、设置警示牌,安排专人值守,及时组织人员紧急撤离,成功实现无人员伤亡避险,切实守护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党群携手,共防共治护家园
地质四大队环境中心党支部党员主动扮演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志愿宣讲员角色,深入乡村、学校、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活动。与咸宁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制作的短视频、防灾手册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地灾成因、识别方法与自救技巧。走进城镇乡村,他们在热闹的集市上设置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手把手教村民如何观察山体异常迹象;踏入校园,趣味盎然的科普讲座和应急演练,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应对地灾的本领。通过这些活动,向群众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形成了党群携手、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良好局面,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前哨站”。
近年来,地质四大队环境中心党支部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咸宁市连续12年来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十四五”以来,协助驻地政府向上争取地灾防治补助资金1.98亿元。下一步,地质四大队环境中心党支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带领中心党员干部职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守土尽责、冲锋在前的决心和斗志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防线。(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供稿)